“物尽其用,适材适用”,这是人类在利用各种材料过程中不断追求的目标。木材合理利用的前提是充分了解木材的特征、特性,了解不同种类木材的区别,这样我们就可能做到“优材优用”、“劣材代用”和“按质论价”。可是,树木和木材的种实在太多,人们对它们的研究、了解得有个过程,同时也考虑不要过于繁杂,因此我们先把它们进行归类,最初、最简单的分类最好就是两类——好的和差的,大的和小的,深的和浅的,重的和轻的,硬的和软的。当然,随着研究的深入,我们再细分、更细化。
木材中的硬材和软材、硬杂和软杂、硬木和软木,就是这么来的。但这3种分类来自不同的领域,来自不同的年代甚至不同的时代,也源自不同的目的。三组词虽然看上去很像,千万别混为一谈。
一、硬材和软材
木材来自树木,树木属于植物,属于植物(界)中的种子植物(门)。种子植物可以分为两大类(亚门)——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。
种子植物从另一个角度又有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之分,木材当然属于木本。而木本植物按其形态又可以分为乔木、灌木和木质藤本。
我们把裸子植物中的木本乔木叫做“针叶树”——因为它们的叶子是针状的。顺便说一下,银杏除外(再顺便说一下,如果不“顺便说一下”就有不严谨之嫌,但如果总是“顺便说一下”就显得太啰嗦,抱歉!)
我们把被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中的木本乔木叫做“阔叶树”——此处不细说,略去864个字。
针叶树和阔叶树
我们把来自针叶树的木材称为“针叶树材”,简称“针叶材”;我们把来自阔叶树的木材称为称为“阔叶材”。由于针叶材材质一般较轻软,阔叶材材质一般较硬重,国外通称软材(Softwood)和硬材(Hardwood)。
软材(针叶材)和硬材(阔叶材)
二、硬杂和软杂
我们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,对木材的研究和利用也是从原来的比较低的水平发展起来的。话说建国初期,我国百业待兴,就木材行业而言,我们没有一个完整的、统一的木材标准。此后,我国参照前苏联的标准体系一点一点地建立和完善。但这些标准都是“以材种为主体”的,简单来说就是“专材专用”,国家调拨。
到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,这些标准已经明显不能适应资源和利用的变化要求,更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。参照国际、国外先进标准,对木材标准进行了全面重新制订。标准结构主要为以树种、用途为主体。比如应用最为广泛的加工用原木,针叶材选了16种木材,阔叶材选了26种木材,分别规定了它们的用途。虽然各省市作了一些补充规定,但仍有很多木材没有作出规定。问题来了, 在那个年代,你不规定,检验工作没法操作。
针叶材树种不多,矛盾不大。但阔叶材,尤其是南方大量种类的阔叶材没有规定,事实上,当时对这些木材的研究、了解也不十分透彻,在进行木材检验、计价、调拨时找不到依据。
因此,干脆把那些没有进入名单的阔叶材统统叫“杂木”。也有些地区把不甚了解的木材均称为杂木,南方有些地方甚至只有松、杉、杂三大类的概念。可慢慢又发现,好像也不对,这些阔叶材的“杂木”也有材质优劣啊,有的比较硬重,有的比较轻软。对的,应该细分,就分为两类吧——硬杂木和软杂木。
杂木未必差木
三、硬木和软木
“就地取材”是各地长期以来的用材原则,尤其受到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,古代的人们也只能有什么树用什么木材。这种用材方式也一直挺好,楠木、榉木、榆木、樟木、核桃木等等,也都是好木头。
可是,到了明代,情况有些变化了,我们的木头当然还是好木头,至少可以说有不少永远是好木头。但是人们的心态变了,家具史和家具用材史也被改变了。
郑和下西洋,不经意间带回了硬木
话说郑和七下西洋……(此处略去2583个字)。他们以“压舱木”的形式从一些热带、亚热带地区带回来了木材。这些木材真的不一样,很多花纹和颜色,不说更好,反正和我们的木材不一样;尤其是材质,不说更好,反正比我们的木材更硬重。
既然不一样,肯定会区别对待,首先表现在名称上。这些从热带、亚热带地区进来的木材不是硬重吗,起个名字——硬木;我们原来用的本地木材当然就是软木了。当然起名字的人站的角度不同,出发点也不尽相同。有人说本地木材的材质是差点,品质差点就是“柴”,所以这软木又叫“柴木”。
郑和带回来的硬木到底有哪些种类,我们不得而知。但现在我们对硬木做了一些规定,硬木就是热带、亚热带地区的深色的、心边材区别明显的、密度较高的阔叶材,也叫深色硬阔叶材,又称深色名贵硬木。显然和硬材(阔叶材)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。换句话说,硬木属于硬材中的一部分。
软木(柴木)主要是指我们本地的木材,尤其是家具用材,因此主要是阔叶材,可能也包括一些针叶材,而软材就是针叶材。需要进一步强调一下的是,硬材未必都硬,软材未必都软;但硬木肯定都硬,这是有要求的,而软木(柴木)软多硬少。
最后还是想顺便说两下,一是,软木(柴木)和现在市场上“白木”也不完全一样,白木有国产材,也有进口材;二是,“软木塞”等软木制品的“软木”不是木材,属于树皮。
软木塞不是木材